加密貨幣世界表面下正在醞釀著巨大變化,這不僅僅關乎比特幣價格創下新高。真正的故事是企業債務驅動的淘金熱正以精準度接管市場,這不只是謠言,而是關於誰掌握比特幣未來鑰匙的根本性轉變。過去一年,一套精明的金融策略在企業界一些最大玩家中出現:這完全關乎槓桿、供應控制和不懈的主導慾望。
讓我們從頭條新聞開始:比特幣最大聲的企業倡導者之一 MicroStrategy,剛剛通過籌集7.15億美元引起轟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購買更多比特幣。同時,Metaplanet 將這一策略提升到新高度,以其現有比特幣持有量為抵押借入1億美元,用於另一輪數字資產積累。這不是普通的投資策略。相反,這些企業正在運行全面的槓桿引擎:以4%至6%的利率發行債務,購買比特幣,將其作為抵押品,然後利用這一位置重複整個循環。結果是一個自我強化的機器,旨在使用廉價企業信貸最大化對供應有限資產的敞口。
與之前的比特幣收購狂熱不同的是其規模和協調性。企業金庫現在控制了46%的可用比特幣供應,從一年前的26%大幅增加到了現在的比例。這意味著近一半的比特幣不在零售交易者、礦工或去中心化網絡手中。相反,它存放在部署激進槓桿計劃的強大機構的金庫中。這不是傳統投資。這些公司不僅僅是押注比特幣價格上漲。他們正在積極構建一個分層的、債務驅動的反饋循環,加強對有限比特幣供應的控制。
這裡的終極玩法是什麼?隨著槓桿曲柄的每一次轉動,企業增加了他們的比特幣儲備並鎖定了更大份額的總供應量。可供公開市場使用的比特幣越少,價格底線就越強,尤其是當新買家加入戰局時。只要廉價債務持續流動,這個遊戲就可以無休止地循環,借入、購買、抵押、槓桿、重複,同時享受比特幣固定供應結構的潛在上行空間。
有些人認為這標誌著比特幣的危險新階段,因為債務或抵押品價值的任何衝擊都可能觸發快速清算,導致市場連鎖反應。其他人則將其視為成熟資產類別的自然演變,一個最終找到進入企業金融骨幹的方式。目前,數字比任何敘述都更有說服力:企業比特幣所有權正接近流通供應的一半,且這一策略正在迅速蔓延。如果槓桿機器繼續運轉,加密貨幣歷史的下一幕可能會使之前的繁榮看起來像兒戲。
有一點很明確:在這場高風險遊戲中,企業已經用全面的金融工程取代了舊式投資,比特幣的未來可能永遠不會再相同。
《企業巨頭如何構建可能震動金融世界的槓桿機器》最初發表於 Medium 上的 Coinmonks,人們正在通過突出顯示和回應這個故事來繼續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