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ANews,Zen 最近,Arthur Hayes 家族辦公室 Maelstrom 的共同創辦人兼投資主管 Akshat Vaidya 在 X 上公開披露了一項慘淡的投資表現,引發了加密貨幣社群的廣泛討論。Vaidya 表示,他四年前在 Pantera Capital 的早期代幣基金(Pantera Early-Stage Token Fund LP)投資了 10 萬美元,現在只剩下 5.6 萬美元,損失了近一半的本金。相比之下,Vaidya 指出,在同一時期,Bitcoin 的價格大約增加到了三倍,而許多種子輪加密貨幣項目的回報飆升了 20-75 倍。Vaidya 感嘆道:「雖然投資進入市場的特定年份很重要,但在任何給定時期損失 50% 都被認為是最糟糕的表現。」這一尖銳的評估直接質疑了該基金的表現,在業內引發了關於大型加密貨幣基金表現和費用結構的激烈辯論。 市場繁榮期的「3/30」 Vaidya 特別提到並批評的「3/30」費用結構指的是 3% 的年度管理費和 30% 的投資回報績效費。這明顯高於傳統對沖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常用的「2/20」模式,後者包括 2% 的管理費和 20% 的績效費。在加密貨幣市場狂熱的高峰期,一些知名機構基金利用其廣泛的項目渠道和過去的業績記錄,向投資者收取高於傳統標準的費用,如 2.5% 或 3% 的管理費,以及 25% 甚至 30% 的超額回報。Vaidya 批評的 Pantera 是一個費用過高的基金的典型例子。 隨著市場的發展,加密貨幣基金收取的費用近年來也在逐漸變化。經歷了牛熊市週期,並受到 LP 議價壓力和籌資困難的影響,加密貨幣基金普遍正在向較低的費用轉變。近年來新籌集的加密貨幣基金已開始在費用上做出讓步,例如將管理費降低到 1-1.5%,或僅對超額回報收取較高的績效費,試圖更緊密地與投資者的利益保持一致。目前,加密貨幣對沖基金通常採用經典的「2% 利潤分享和 20% 績效費」結構,但籌資壓力導致平均費用降低了。Crypto Insights Group 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的管理費接近 1.5%,而績效費根據策略和流動性條件,傾向於在 15% 到 17.5% 之間。 加密貨幣基金難以擴大規模 Vaidya 的帖子還引發了關於加密貨幣基金規模的討論。Vaidya 直言不諱地表示,除了少數例外,大型加密貨幣風險投資基金普遍回報不佳,正在損害其有限合夥人的利益。他說,這條推文的目的是用數據來提醒/教育人們,加密貨幣風險投資無法擴大規模,即使是擁有頂級投資者的知名品牌也是如此。 一種觀點支持他的意見,認為早期加密貨幣基金過度籌資的規模實際上已成為表現的拖累。像 Pantera、a16z Crypto 和 Paradigm 這樣的領先機構近年來已籌集了數十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基金,但在相對早期的加密貨幣市場階段有效部署如此大量的資金極為困難。由於項目池有限,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被迫以「廣撒網」的方式投資於眾多初創企業。結果,每個項目的投資不高,質量參差不齊。這種過度分散使得獲得超額回報變得困難。相比之下,較小的基金或家族辦公室,憑藉其適中的資本規模,可以更嚴格地篩選項目,並將賭注集中在高質量的投資上。一些支持者認為,這種「小而精」的策略更有可能超越市場表現。 Vaidya 本人也評論說,他更同意「問題不在於早期代幣,而在於基金規模」的觀點,以及「理想的早期加密貨幣基金必須小而靈活」。 然而,一些聲音質疑了這一激進的主張。他們的論點是,雖然大型基金在追求早期項目時可能面臨邊際回報遞減,但其在行業中的價值不應因單一投資的糟糕表現而被完全否定。大型加密貨幣基金通常擁有豐富的資源、專業團隊和廣泛的行業網絡,使其能夠在投資後為項目提供增值服務,並推動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這是個人投資者或小型基金無法匹敵的。此外,大型基金通常能夠參與更大規模的融資輪次或基礎設施開發,為行業提供必要的深度財務支持。例如,一些需要數億美元資金的公共區塊鏈和交易平台嚴重依賴大型加密貨幣基金的參與。因此,大型基金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控制基金規模與市場機會的匹配至關重要,以避免過度擴張。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爭議中,一些評論者認為 Vaidya 對同行的公開攻擊具有強烈的「營銷」元素——作為 Arthur Hayes 家族辦公室的負責人,他最近一直在發展差異化策略並為自己的基金籌集資金——Maelstrom 正在準備一個超過 2.5 億美元的新基金,計劃收購中型加密貨幣基礎設施和數據公司。因此,Vaidya 對競爭對手的批評被懷疑是為了突出 Maelstrom 基於價值投資和現金流的差異化定位。6th Man Ventures 的共同創辦人 Mike Dudas 表示,如果他想宣傳他家族辦公室新基金的表現,他應該讓自己的成就說話,而不是試圖通過攻擊他人來吸引注意力。 「沒有策略比買入 BTC 更好。」 Vaidya 根據自己的經驗將基金回報與簡單的 Bitcoin 持有策略進行了比較,提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對於投資者來說,是直接購買 Bitcoin 更好,還是將資金委託給加密貨幣基金更好?這個問題在不同時期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在早期的牛市週期中,一些頂級加密貨幣基金的表現明顯優於 Bitcoin。例如,在 2017 年和 2020-2021 年的市場狂熱期間,精明的基金經理通過早期佈局新興項目或使用槓桿策略,實現了遠超 Bitcoin 收益的回報。 優秀的基金還可以提供專業的風險管理和下行保護:在熊市中,當 Bitcoin 價格降低了一半甚至更多時,一些對沖基金通過使用做空和量化對沖策略成功避免了巨大損失,甚至實現了正回報,從而相對降低了波動性風險。 其次,對於許多機構和高淨值投資者來說,加密貨幣基金提供了多元化的風險敞口和專業的准入渠道。基金可以涉足個人投資者難以進入的領域,如私募代幣項目、早期股權投資和 DeFi 收益。Vaidya 提到的那些增長了 20-75 倍的種子項目,如果沒有基金的渠道和專業判斷,個人投資者很難在早期估值時參與——前提是基金經理真正擁有卓越的項目選擇和執行能力。 從長期來看,加密貨幣市場不斷變化,專業投資和被動持有各有其適用的場景。對於加密貨幣領域的從業者和投資者來說,圍繞 Pantera 基金的動盪提供了一個機會——在不斷變化的加密貨幣市場中,理性評估和選擇適合自己策略的投資方法是實現財富最大化增長的關鍵。作者:PANews,Zen 最近,Arthur Hayes 家族辦公室 Maelstrom 的共同創辦人兼投資主管 Akshat Vaidya 在 X 上公開披露了一項慘淡的投資表現,引發了加密貨幣社群的廣泛討論。Vaidya 表示,他四年前在 Pantera Capital 的早期代幣基金(Pantera Early-Stage Token Fund LP)投資了 10 萬美元,現在只剩下 5.6 萬美元,損失了近一半的本金。相比之下,Vaidya 指出,在同一時期,Bitcoin 的價格大約增加到了三倍,而許多種子輪加密貨幣項目的回報飆升了 20-75 倍。Vaidya 感嘆道:「雖然投資進入市場的特定年份很重要,但在任何給定時期損失 50% 都被認為是最糟糕的表現。」這一尖銳的評估直接質疑了該基金的表現,在業內引發了關於大型加密貨幣基金表現和費用結構的激烈辯論。 市場繁榮期的「3/30」 Vaidya 特別提到並批評的「3/30」費用結構指的是 3% 的年度管理費和 30% 的投資回報績效費。這明顯高於傳統對沖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常用的「2/20」模式,後者包括 2% 的管理費和 20% 的績效費。在加密貨幣市場狂熱的高峰期,一些知名機構基金利用其廣泛的項目渠道和過去的業績記錄,向投資者收取高於傳統標準的費用,如 2.5% 或 3% 的管理費,以及 25% 甚至 30% 的超額回報。Vaidya 批評的 Pantera 是一個費用過高的基金的典型例子。 隨著市場的發展,加密貨幣基金收取的費用近年來也在逐漸變化。經歷了牛熊市週期,並受到 LP 議價壓力和籌資困難的影響,加密貨幣基金普遍正在向較低的費用轉變。近年來新籌集的加密貨幣基金已開始在費用上做出讓步,例如將管理費降低到 1-1.5%,或僅對超額回報收取較高的績效費,試圖更緊密地與投資者的利益保持一致。目前,加密貨幣對沖基金通常採用經典的「2% 利潤分享和 20% 績效費」結構,但籌資壓力導致平均費用降低了。Crypto Insights Group 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的管理費接近 1.5%,而績效費根據策略和流動性條件,傾向於在 15% 到 17.5% 之間。 加密貨幣基金難以擴大規模 Vaidya 的帖子還引發了關於加密貨幣基金規模的討論。Vaidya 直言不諱地表示,除了少數例外,大型加密貨幣風險投資基金普遍回報不佳,正在損害其有限合夥人的利益。他說,這條推文的目的是用數據來提醒/教育人們,加密貨幣風險投資無法擴大規模,即使是擁有頂級投資者的知名品牌也是如此。 一種觀點支持他的意見,認為早期加密貨幣基金過度籌資的規模實際上已成為表現的拖累。像 Pantera、a16z Crypto 和 Paradigm 這樣的領先機構近年來已籌集了數十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基金,但在相對早期的加密貨幣市場階段有效部署如此大量的資金極為困難。由於項目池有限,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被迫以「廣撒網」的方式投資於眾多初創企業。結果,每個項目的投資不高,質量參差不齊。這種過度分散使得獲得超額回報變得困難。相比之下,較小的基金或家族辦公室,憑藉其適中的資本規模,可以更嚴格地篩選項目,並將賭注集中在高質量的投資上。一些支持者認為,這種「小而精」的策略更有可能超越市場表現。 Vaidya 本人也評論說,他更同意「問題不在於早期代幣,而在於基金規模」的觀點,以及「理想的早期加密貨幣基金必須小而靈活」。 然而,一些聲音質疑了這一激進的主張。他們的論點是,雖然大型基金在追求早期項目時可能面臨邊際回報遞減,但其在行業中的價值不應因單一投資的糟糕表現而被完全否定。大型加密貨幣基金通常擁有豐富的資源、專業團隊和廣泛的行業網絡,使其能夠在投資後為項目提供增值服務,並推動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這是個人投資者或小型基金無法匹敵的。此外,大型基金通常能夠參與更大規模的融資輪次或基礎設施開發,為行業提供必要的深度財務支持。例如,一些需要數億美元資金的公共區塊鏈和交易平台嚴重依賴大型加密貨幣基金的參與。因此,大型基金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控制基金規模與市場機會的匹配至關重要,以避免過度擴張。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爭議中,一些評論者認為 Vaidya 對同行的公開攻擊具有強烈的「營銷」元素——作為 Arthur Hayes 家族辦公室的負責人,他最近一直在發展差異化策略並為自己的基金籌集資金——Maelstrom 正在準備一個超過 2.5 億美元的新基金,計劃收購中型加密貨幣基礎設施和數據公司。因此,Vaidya 對競爭對手的批評被懷疑是為了突出 Maelstrom 基於價值投資和現金流的差異化定位。6th Man Ventures 的共同創辦人 Mike Dudas 表示,如果他想宣傳他家族辦公室新基金的表現,他應該讓自己的成就說話,而不是試圖通過攻擊他人來吸引注意力。 「沒有策略比買入 BTC 更好。」 Vaidya 根據自己的經驗將基金回報與簡單的 Bitcoin 持有策略進行了比較,提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對於投資者來說,是直接購買 Bitcoin 更好,還是將資金委託給加密貨幣基金更好?這個問題在不同時期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在早期的牛市週期中,一些頂級加密貨幣基金的表現明顯優於 Bitcoin。例如,在 2017 年和 2020-2021 年的市場狂熱期間,精明的基金經理通過早期佈局新興項目或使用槓桿策略,實現了遠超 Bitcoin 收益的回報。 優秀的基金還可以提供專業的風險管理和下行保護:在熊市中,當 Bitcoin 價格降低了一半甚至更多時,一些對沖基金通過使用做空和量化對沖策略成功避免了巨大損失,甚至實現了正回報,從而相對降低了波動性風險。 其次,對於許多機構和高淨值投資者來說,加密貨幣基金提供了多元化的風險敞口和專業的准入渠道。基金可以涉足個人投資者難以進入的領域,如私募代幣項目、早期股權投資和 DeFi 收益。Vaidya 提到的那些增長了 20-75 倍的種子項目,如果沒有基金的渠道和專業判斷,個人投資者很難在早期估值時參與——前提是基金經理真正擁有卓越的項目選擇和執行能力。 從長期來看,加密貨幣市場不斷變化,專業投資和被動持有各有其適用的場景。對於加密貨幣領域的從業者和投資者來說,圍繞 Pantera 基金的動盪提供了一個機會——在不斷變化的加密貨幣市場中,理性評估和選擇適合自己策略的投資方法是實現財富最大化增長的關鍵。

加密貨幣基金儘管投資於頂級風投,四年內本金仍減少了一半。他們出了什麼問題?

2025/11/06 12:07

作者:PANews, Zen

近期,Arthur Hayes家族辦公室Maelstrom的共同創辦人兼投資主管Akshat Vaidya在X上公開披露了一項慘淡的投資表現,引發了加密貨幣社群的廣泛討論。

Vaidya表示,他四年前在Pantera Capital的早期代幣基金(Pantera Early-Stage Token Fund LP)投資了10萬美元,現在只剩下5.6萬美元,損失了近一半的本金。

相比之下,Vaidya指出,在同一時期,Bitcoin的價格大約增加到了三倍,而許多種子輪加密項目的回報飆升了20-75倍。Vaidya感嘆道:"雖然投資進入市場的特定年份很重要,但在任何給定時期損失50%都被認為是最糟糕的表現。"這一尖銳的評估直接質疑了該基金的表現,在業內引發了關於大型加密基金表現和費用結構的激烈辯論。

市場繁榮時期的"3/30"

Vaidya特別提到並批評的"3/30"費用結構指的是3%的年度管理費和30%的投資回報績效費。這明顯高於傳統對沖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常用的"2/20"模式,後者由2%的管理費和20%的績效費組成。

在加密市場狂熱的高峰期,一些知名機構基金利用其廣泛的項目渠道和過往業績記錄,向投資者收取高於傳統標準的費用,如2.5%或3%的管理費,以及25%甚至30%的超額回報。被Vaidya批評的Pantera是一個費用過高的基金的典型例子。

隨著市場的發展,加密基金收取的費用近年來也在逐漸變化。經歷了牛熊市場週期,並受到LP議價壓力和籌資困難的影響,加密基金普遍正在轉向較低的費用。近年來新籌集的加密基金已開始在費用上做出讓步,例如將管理費降低到1-1.5%或僅對超額回報收取較高的績效費,試圖更緊密地與投資者的利益保持一致。

目前,加密貨幣對沖基金通常採用經典的"2%利潤分享和20%績效費"結構,但籌資壓力導致平均費用降低了。Crypto Insights Group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的管理費接近1.5%,而績效費根據策略和流動性條件往往在15%到17.5%之間。

加密基金難以擴大規模

Vaidya的帖子還引發了關於加密基金規模的討論。Vaidya直言不諱地表示,除了少數例外,大型加密貨幣風險投資基金普遍回報不佳,正在損害其有限合夥人的利益。他說,這條推文的目的是用數據來提醒/教育人們,加密貨幣風險投資無法擴大規模,即使是擁有頂級投資者的知名品牌也是如此。

一種觀點支持他的意見,認為早期加密基金過度籌資的規模實際上已成為拖累表現的因素。像Pantera、a16z Crypto和Paradigm這樣的領先機構近年來已籌集了數十億美元的加密基金,但在相對早期的加密市場階段有效部署如此大量的資金極為困難。

由於項目池有限,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被迫以"廣撒網"的方式投資於眾多初創企業。結果,每個項目的投資不高,質量參差不齊。這種過度分散使得獲得超額回報變得困難。

相比之下,較小的基金或家族辦公室,憑藉其適中的資本規模,可以更嚴格地篩選項目並將賭注集中在高質量的投資上。一些支持者認為,這種"小而精"的策略更有可能跑贏市場。Vaidya本人也評論說,他更同意"問題不在於早期代幣,而在於基金規模"的觀點,以及"理想的早期加密貨幣基金必須小而靈活"。

然而,一些聲音對這一激進主張提出質疑。他們的論點是,雖然大型基金在追求早期項目時可能面臨邊際收益遞減,但其在行業中的價值不應因單一投資的糟糕表現而被完全否定。大型加密基金通常擁有豐富的資源、專業團隊和廣泛的行業網絡,使其能夠在投資後為項目提供增值服務並推動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這是個人投資者或小型基金無法匹敵的。

此外,大型基金通常能夠參與更大規模的融資輪次或基礎設施開發,為行業提供必要的深度財務支持。例如,一些需要數億美元資金的公共區塊鏈和交易平台嚴重依賴大型加密基金的參與。因此,大型基金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控制基金規模與市場機會之間的匹配至關重要,以避免過度擴張。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爭議中,一些評論者認為Vaidya對同行的公開攻擊具有強烈的"營銷"元素——作為Arthur Hayes家族辦公室的負責人,他最近一直在發展差異化策略並為自己的基金籌集資金——Maelstrom正在準備一個超過2.5億美元的新基金,計劃收購中型加密基礎設施和數據公司。

因此,Vaidya對競爭對手的批評被懷疑是為了突出Maelstrom基於價值投資和現金流的差異化定位。6th Man Ventures的共同創辦人Mike Dudas表示,如果他想宣傳其家族辦公室新基金的表現,應該讓自己的成就說話,而不是試圖通過攻擊他人來吸引注意力。

"沒有策略比買入BTC更好。"

Vaidya根據自己的經驗將基金回報與簡單的Bitcoin持有策略進行了比較,提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對於投資者來說,是直接購買Bitcoin更好,還是將資金委託給加密基金更好?

這個問題在不同時期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在早期的牛市週期中,一些頂級加密基金的表現明顯優於Bitcoin。例如,在2017年和2020-2021年的市場狂熱期間,精明的基金經理通過早期佈局新興項目或使用槓桿策略,實現了遠超Bitcoin收益的回報。

優秀的基金還可以提供專業的風險管理和下行保護:在熊市中,當Bitcoin價格減半甚至進一步下跌時,一些對沖基金通過使用做空和量化對沖策略成功避免了巨大損失,甚至實現了正回報,從而相對降低了波動性風險。

其次,對於許多機構和高淨值投資者來說,加密基金提供了多元化的風險敞口和專業的准入渠道。基金可以涉足個人投資者難以進入的領域,如私募代幣項目、早期股權投資和DeFi收益。Vaidya提到的那些增長了20-75倍的種子項目,如果沒有基金的渠道和專業判斷,個人投資者很難在早期估值時參與——前提是基金經理確實擁有卓越的項目選擇和執行能力。

從長期來看,加密市場不斷變化,專業投資和被動持有各有其適用的場景。

對於加密領域的從業者和投資者來說,圍繞Pantera基金的動盪提供了一個機會——在不斷變化的加密市場中,理性評估和選擇適合自己策略的投資方法是實現財富最大化增長的關鍵。

免責聲明: 本網站轉載的文章均來源於公開平台,僅供參考。這些文章不代表 MEXC 的觀點或意見。所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認為任何轉載文章侵犯了第三方權利,請聯絡 service@support.mexc.com 以便將其刪除。MEXC 不對轉載文章的及時性、準確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陳述或保證,並且不對基於此類內容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或決定承擔責任。轉載材料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商業、金融、法律和/或稅務決策的建議、認可或依據。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