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在其數字貨幣之旅中又邁出了一大步。
在其最新的電子港元第二階段報告中,央行揭示了 11 個試點計劃的結果,這些計劃探索了代幣化資產、可編程貨幣和離線支付。其中一個由 Chainlink 提供支持的項目展示了代幣化資產如何在嚴格的合規條件下安全地跨區塊鏈移動。
該試點是香港持續努力為潛在的零售和批發央行數字貨幣建立基礎的一部分。
在 Chainlink 分享的聲明中,該公司表示其跨鏈互操作性協議(CCIP)和自動合規引擎(ACE)被用於與 ANZ、中國資產管理公司和富達國際的試點中。這些工具實現了澳大利亞投資者和香港資產管理公司之間的安全跨鏈結算。
試點顯示,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可以使用電子港元和代幣化存款購買。這種設置消除了機構在跨不同網絡轉移價值時面臨的許多摩擦點。它為受監管機構如何在不影響合規的情況下進行數字交易提供了概念驗證。
Chainlink 團隊解釋說,該系統解決了機構代幣化的三個主要障礙。
它提供了經過驗證的數據以實現準確的資產定價,實現了實時跨鏈連接,並通過在鏈上驗證身份證明來自動化合規。這些工具共同實現了安全、透明的交易,符合多個司法管轄區的政策標準。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 10 月 28 日的官方發布,該機構得出結論,電子港元在大額結算中提供獨特優勢。
央行發現,電子港元和代幣化存款都提高了數字交易的效率和彈性。然而,它計劃暫時優先考慮批發支付用例,理由是機構應用的需求和成熟度更高。
下一階段將專注於建立更廣泛推廣所需的政策和法律框架。香港金融管理局預計這項基礎工作將在 2026 年中完成,與國際發展和不斷發展的技術保持一致。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表示,試點結果加深了該機構對數字貨幣未來角色的理解。
該機構還確認將發布一套代幣標準,以支持香港生態系統中的可編程貨幣。這些標準旨在確保各種代幣化資產和支付系統之間的兼容性。
Chainlink 的參與顯示了公共區塊鏈基礎設施如何補充受監管環境。
電子港元試點標誌著向大規模實際代幣化邁出了一步。隨著 Chainlink 的 CCIP 提供跨鏈骨幹,它可能會定義數字資產如何在全球金融網絡之間移動。
Chainlink 為 Fidelity 和 ANZ 提供跨鏈電子港元結算支持的文章首次發表於 Blockonomi。

